文章来源:搜狐网 | 发布时间:2020-10-22 | 【字号:小中大】 |
近日,美国科学院公布了今年美国科学院学院奖的获奖名单,共18位科学家奖获得该奖项。著名华裔神经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骆利群获得Pradel研究奖( 2019 Pradel Research Award),以表彰他在神经发育、神经网络的构建与组织、神经科学的技术开发方面做出卓著贡献。
少年才俊与他的“快跑式”教育成果
1966年,骆利群出生在上海,父母均为教育工作者。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特殊年代,不仅学校无法正常上课,就连身为大学老师的父亲和中学老师的母亲,也经常要带学生去工厂或农村“学工学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
由于那个时候科学家并不受重视,小时候的骆利群没有什么远大志向,最大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公交车司机,因为“公共汽车司机非常威武,整个车都要跟着他跑”。
为此,他专门买来了一本上海市地图,每天坐着公交车看着地图转弯,最后将整本地图都背了下来。周围的人去哪里坐什么车他都能一一解答,于是他得到了一个“活地图”的称号,以至于后来他戏称自己正在研究的神经图谱(brain map)与这或许也有点关系。
在骆利群看来,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自己的父母。虽然父母都是教语言的教师,对数理化并不在行,但是给他灌输的认真读书的思想却令他受益匪浅。母亲更是把他安排在自己任职学校隔壁的小学就读,还给他买了一套数学自学丛书,使他在初中阶段就自学了不少高中数学,为他日后进入中科大少年班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斯坦福以他名字命名的实验室
进入中科大后,“学什么专业”成为了摆在年仅15岁的骆利群面前的难题。当时他对物理十分感兴趣,毕竟那是一门当时已经比较成熟的学科,能够探索世界的本质、解释自然现象。但他的母亲却认为,学生毕业以后十有八九要到研究所,物理的研究所多在北京,生物的研究所多在上海,为了让骆利群在毕业后回到父母身边,母亲希望他选择学习生物专业。经过一番权衡,最终他决定同时选修物理和生物,结果学下来后渐渐地对生物产生了兴趣。
上世纪80年代,美籍华人科学家吴瑞先生牵头发起创办了CUSBEA,支持中国的大学生前往美国留学。1986年,骆利群以优异的成绩赢得少年班唯一个名额的郭沫若奖,毕业后被中科院上海生化所以免试方式录取为研究生。同年,他代表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参加中美联合招收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生考试并被录取。
1987年7月,骆利群进入美国麻州布兰戴斯大学直攻博士。对骆利群来说,进入这所学校同样是一个偶然。他回忆,CUSBEA给每个学生提供4所学校选择,而自己只听说过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因此前两个志愿分别填了这两所学校。但由于他误将哈佛大学的英文拼错,导致与哈佛大学失之交臂,斯坦福大学也没有录取他,所以他最终进入了位于波士顿的布兰戴斯大学。
Michael Rosbash 因研究生物钟的分子机制在201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骆利群的博士后进阶研究,选择以西海岸的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为唯一目标,并追随仰慕已久的华裔名教授詹裕农博士为指导教授(詹博士与夫人在1996年双双被评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拜入名师门下,骆利群加倍投入心力,经四年锤炼,他在自己专精的研究主题——“脑神经系统”在动物与人体中所产生的功能方面深入堂奥,已臻大成。也因为这个原因,他随即结束了博士后研究,并提出就业申请。
骆利群正式开展独立研究的地方是斯坦福大学。进入斯坦福任教并从事科研,是要拿出真本领的。一开始,校方就与他达成了几项协定:在实验室方面,校方愿无偿提供房屋、家具等简单设备,并补助美金32万元作为基本开办费用;在个人教职薪资方面,每年12月中,校方仅发给9个月定额,其余实验室不足经费及三个月个人薪资,由骆利群自行向校外筹集。
尽管如此,乐观的骆利群却表示:“这在斯坦福这样的名牌学府很普遍,新教师拿到9个月工资已属幸运,像新入职的医学院教职员工只能拿一半年薪,甚至还有接近‘零起薪’的工作岗位。”这些安排在他看来,都是校方为了培养教师科研能力和独立开拓精神的反向激励机制,淘汰的只是那些不思进取的人。
30岁当上博士生与博士后导师的美梦意外成真,这是连他自己都未曾预料到的惊喜。
在斯坦福工作期间,骆利群在发育神经科学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于突触分枝以建立和维持神经回路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他利用果蝇发现了突触分枝发育的分子机制,并发现了这种分枝机制与哺乳动物突触受损后的衰弱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对更多的分枝因子及这些因子影响的分子靶标进行深入研究。骆利群院士在神经发育、神经网络的构建与组织神经科学的技术开发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对研究神经系统的发育、功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先后在《美国科学院学报》、《神经元》、《神经科学》、《基因与发展》、《细胞生物学》、《自然》等世界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近120篇研究论文。
坚持每年回国为学生传道授业
随着骆利群在学术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经常受邀参加美国国内外举行的有关神经科学重要会议,并发表学术建言,足迹遍及世界各洲。出色的研究成果与个人能力,使骆利群声名鹊起。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等不少知名学府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许以教授或系主任等头衔,意欲挖斯坦福的“墙脚”。
面对邀请,骆利群都一一谢绝。他说:“我非常喜欢目前在斯坦福的工作,身边的同事、学生、博士后都非常优秀,大家合作得非常默契。”这当然是一方面。另外,骆利群表示,他把家安在了气候宜人的旧金山湾区,这里有很棒的华人及亚裔社区,还有许多不错的餐馆与商店,而故乡上海就在太平洋的另一端,只要10到12个小时的飞行就能回来。与此同时,他时刻挂念着祖国的父老乡亲,希望能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祖国的青年学子。
从2001年开始,骆利群每年一次为中科院上海生化所上课一周;2003年开始,讲课扩大到北京中科院、北大、清华等院校。直至如今,骆利群依然不辞辛劳地奔波于祖国大地的各大院校,为祖国的科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我亲眼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巨大进步——学生们变得更加积极投入,学术上更加独立,也敢于挑战权威。”他相信,今后的国内学术环境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骆利群的人生虽然被他轻描淡写地称为“一系列意外事件”,但其中的“偶然与必然”则是一个逃不开的哲学命题。在骆利群眼中,二者之间自然有重要联系:“好比设计科学实验,可能你想通过设计10个实验来解决1个问题,但不会10个实验都能得到明确的结果,当然也不会都失败。因此,尽管对于每个单独的实验无法预料结果,但只要认真完成精心设计的10个实验,总会有所获得。”骆利群感叹,“所以有时候小概率事件也是会发生的,如果你觉得某件事很重要,就不惜一切代价去做,不能三心二意。”
(原标题:从少年班到美国科学院院士,传奇经历竟是“一系列意外事件”?)
(骆利群,神经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附件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