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夕,一张照片在东北大学的校园里广为流传:一位老人在火车站候车大厅里,把笔记本电脑放在自己的腿上,专注地工作着……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闻邦椿。1957年,闻邦椿以研究生毕业考试五门全优的优异成绩留校任教。一个甲子与共和国同行,与祖国的机械事业同步,闻邦椿院士用一生践行着“机械工业报国”的使命。
在62年的科研岁月中,闻邦椿创建振动利用新学科,开设工程非线性振动等近20门课程,培养研究生247人,撰写著作80部,发表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180余篇,主编的《机械设计手册》被誉为“工程师手边书”,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闻邦椿在振动机械、工程机械领域内矢志不渝地创新、实践,先后研制10多种新型机械装备,使振动这一现象变害为利、造福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晚年的闻邦椿,并没有过上含饴弄孙的悠闲生活。回顾几十年的工作,他开始了对科研和教学的总结,并与时俱进推动机械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结合。2004年,他受聘为东北大学“重大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关键共性理论与技术”“985工程”创新平台的首席教授。以平台为依托,他带领团队经过系统研究,提出了三段设计模型,即7D总体规划模型、1+3+X综合设计新模型和产品设计质量检验与评估模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现代产品设计方法体系。
虽已是著作等身,然而在众多的社会角色中,闻邦椿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师。“勤奋、刻苦、实践、创新”,是闻邦椿行事品格的完美注脚,更是他留给学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还记得闻老师给我们研究生上非线性振动课时,已经七十多岁,但是他一上就是4个小时,中间从不间断,看着整黑板的公式推导和老师汗湿衣襟的背影,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李小彭教授回忆道。
闻邦椿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特别看重。一次,闻邦椿出差,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揭露博士抄袭别人论文的文章,就把这张报纸带回学校。“闻老师把这篇文章复印了发给每一个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我们不约而同地把这篇文章放在案头用来警示自己。”博士生张居乾说。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闻邦椿教授看来,培养学生时,一个独家秘笈就是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他们。“我在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勤奋刻苦,不弄虚作假,学生们看到老师这样,自己也愿意这样做。”闻邦椿教授说。
在教育学生上,闻邦椿还一直坚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实践是实现创造的核心和前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要让他们学会科学的方法去高效、正确做事。创新不是凭空臆想的东西,掌握了科学的工作方法,同学们就能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事物的内在矛盾,找出其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快车道。
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思想,21世纪以来,闻邦椿积淀一生所学,深入系统地提出科学方法论体系,并积极探求将其融入思政课中,帮助学生获取成功高效做事的“金钥匙”。
而这样的理论正是闻邦椿在整理自传《奋斗的人生》时总结出来的,他通过家族历史和个人经历,总结了提高处事成功概率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据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执行院长于天彪教授介绍,闻院士的人生哲学与科学方法论课已经在机械学院本科生中全面推开,涵盖18个班级的近580名本科生,每学期16学时,未来还将进入研究生课堂。与此同时,闻邦椿教授的科学方法论还推广到宁夏理工学院,并在该校的思政课中全面推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做事效率。
教书育人一甲子,书写甘之如饴的奉献;追求卓越六十载,绘就永不落幕的精彩。闻邦椿教授,还像一部高速运转的马达,至今每天不知疲倦地到办公室工作,指导8位在读博士生,他计划再撰写出若干本著作以飨后辈。
在闻邦椿院士的办公室,一块镌刻着“德才兼备的科学家、学生爱戴的教育家、聪明睿智的思想家——闻邦椿教授全体学生”几行字的金色牌匾,仿佛在向这位丹心育人、负重前行的老教授默默致敬。
(注:原标题为“中科院院士闻邦椿 不忘初心谱写奉献长歌”)
(闻邦椿,机械动力学和工程机械专家、力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振动利用工程”学科的开拓者。历任东北工学院机械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东北大学工程机械研究所所长。)